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落实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创新强市”工作要求,机械工程学院聚焦“双高协同”主线,依托机器人技术科研团队刘明芹教授在智能流体装卸领域的长期积累,推出“智能流体装卸设备”系列成果,在连云港高新区面向油气化工、能源储运等产业场景开展示范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成果聚焦“智能、安全、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形成从关键技术到工程化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面向流体装卸复杂工况,构建视觉定位与识别算法,实时感知接口位置与对接状态;研发装卸臂运动轨迹智能规划与全流程控制,实现装卸臂自主运行与全自动对接,无需人员推拉介入,显著提升本质安全。形成油气回收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装卸撬与自动装卸臂成套装备,支持对接状态、装卸过程、运行轨迹的动态可视化与闭环监测;典型应用数据显示,单车装卸时间缩短约20%,作业用工减少约50%,显著提升装卸效率与运营安全性。
团队牵头的“多功能LNG一体化装卸撬”获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槽罐车下装智能装卸臂关键技术研究”入选连云港市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智能一体化可移动式LNG卸车撬”(ZL201710688066.8)获得应用验证;在Applied Sciences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系统阐述自动对接识别方法与LNG装卸臂演进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围绕江苏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以及连云港高新区“创新引领、集群升级”的功能定位,机械工程学院以“双高协同”为抓手,推进“四链协同、三化联动、两端发力”工作机制。
所谓“四链协同”,就是围绕高新区油气化工、危化品物流与清洁能源储运场景,打造“技术链—产品链—应用链—标准链”联动体系,形成从算法、控制、执行器到系统集成的系列化产品矩阵。
所谓“三化联动”,就是以场景化定义需求、工程化迭代产品、产业化规模推广为路径,建设校地共建的联合中试与示范平台,打通“从样机到首台套再到批量化”的关键通道。
所谓“两端发力”,就是一端面向企业痛点,开展油气回收、无人对接、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等模块化改造;一端面向行业前沿,布局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功能安全与本安设计等前瞻技术,加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当前,学院正会同市工业和科技主管部门、高新区相关部门与产业企业,推进以下重点任务:建设智能装卸臂示范应用群,覆盖LNG、成品油、化工品等多介质场景,打造面向港区、园区、物流枢纽的标杆项目;发布行业应用规范与测试评价方法,推动关键部件国产化与系列化,助力形成高新区特色的智能装卸装备产业链与配套生态;深化人才协同培养,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企业导师制与“揭榜挂帅”项目,构建一流工程技术人才供给体系。
机械工程学院将持续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连云港在全省“一核两翼多点”创新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双高协同”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以“智能流体装卸设备”等一批标志性成果为牵引,推动高新区在智能装备与绿色安全生产领域实现从示范到引领的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工产业名城与沿海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一份力量。